网站设计之“后视觉设计”时代 |
时间: 2012/9/22 12:41:02 点击: 10624 |
会反映在点击量、转化率、客户数量、客户反馈等数据中,但这些数据的变化绝对不是纯粹由用户体验所导致的,(相反在很多时候它与数据变化的关联并不大)其它多种因素参杂在了一起,使得你无法分离。即便是A/B Test,也如吴卓浩所说的那样:你无法只改变用户体验相关的条件而保证其它条件完全一致。你也许会反驳我说Google的HEART模型总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确立设计目标,并能大致量化一部分设计价值。但如果要再从这些价值里面去分离视觉设计的效用呢:改变一个按钮的颜色或质感比起改变它的位置,所带来的影响更难以量化。
专家定律 "不可能一直做视觉设计,对吧?"这是我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其背后的潜台词是:做了N年设计后,技术进步放缓,学习能力创新能力都一定输给后来者,迟早要被淘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来思考:一个行业需要专家么?如果回答是肯定的,依照一万小时定律,你从事视觉设计工作十年,便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那你的竞争力起码在你的职业生涯头十年,是不断得到增强而非减弱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一个比较有"天赋"的毕业生,工作三年后,作品的视觉表现力就已经和公司的资深设计师不相上下了。甚至由于TA更年轻更能"感知"潮流,相比资深设计师其作品更为"时尚"。这似乎违背了一万小时定律,你的优势被入行三年的人给打破了。事实真的如此么?或许TA用色比你更大胆、手法比你更创新、使用元素比你更潮流,看上去更具"感官效果"。但设计不是创作,对么?更资深的你色彩运用一定更为考究、版式更为合理、对技术标准和可实现性考虑更为周全,你更了解用户是
|
上一篇: 李开复:为什么美国互联网公司兵败中国? 下一篇: 网站从不到1千IP涨到6万IP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