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和“破坏者”:一个中国的两个互联网 |
时间: 2013/12/4 17:40:05 点击: 2787 |
“中国的互联网,是另一个互联网”,这是不少人长久以来对待这个在半封闭状态下生长了20年的生态系统做出的评价。刨去民众割裂的互联网化状况和政策因素外,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在长期半封闭的状态里,中国的互联网企业缺少与世界的竞争,所以,从“Copy to China”到“BAT”,中国互联网在这20年间的后半程中彰显最多的特质是垄断和创新乏力。 但就在这20年的末梢,不经意间,中国互联网开始了变化——也许我们习惯了把目光停留在硅谷的Evernote、Snapchat、Uber等明星创业公司上,也毫不怀疑Google的智能眼镜、热气球、无人驾驶汽车等这些“未来科技”更加引入注目、意义深远。但回过头来,我们必须发现,“创新”不再是中国互联网之外世界的专利。 两天前,我看到一则新闻——Google正在基于Chromium开发一种新型应用(Ephemeral Apps),它使得当用户在Google中搜索某一个支持这种新型特性的应用时,点击搜索结果就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启用该应用。是的,你会发现这个概念不就是百度提出的“轻应用”吗? 当然,我们知道,“轻应用”之于百度,是出于应对其在移动端面临的挑战——在手机上,内容和数据被包裹在一个个独立应用之中,一方面,它们建立起了信息孤岛使得百度无法像过往那样获取索引内容,另一方面,这些独立的应用会将用户的搜索行为和方式分化为多个平行的垂直搜索。所以,百度需要“轻应用”这种技术和形态,去还原移动端上搜索的本质——解决问题,所以,索引和分发应用,成了百度的新方向。虽然“轻应用”的前景还有待验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全新的搜索形态是由百度最先展现的,而对于Google而言,它的价值可能更多在于其“Ephemeral Apps ”为它的Web OS提供了一种更高效、便捷的方案——用户无需在浏览器上安装应用,即搜即用,更符合未来“一切在云端”的思路。 另一个例子是腾讯,拥有超过7亿用户的微信已然是一个高速创新的平台,我所指的创新并不是所谓“接近人性”的“摇一摇”或“漂流瓶”,也不否认在游戏平台甚至到具体的游戏层面,微信都是LINE的跟随者。但我们不应当忽视的是,在微信自身的平台上,它的确是在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去解释互联网。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在微信5.0更新之时,其在Android版本上的一个小动作——用户可以将微信上的公众账户移动至手机桌面,直接打开使用。这意味着,用户可以越过打开微信查找公众账户内容的复杂层级,直接将微信拆分成无数个独立的应用(Web App),而不同于iOS上现有Web App模式的是,这些Web App都拥有一个统一的账户、数据和社交关系链。 当然,如今它还有了一个统一的支付渠道,并且在微信的设计中,前期的支付被引导为何实体购物紧密结合起来,虽然我们难以预料其能否成为微信支付挑战支付宝的筹码,但抛开战略层面,这种新的支付形态配合恰当的场景,确实是人们所需要的功能。 所以
本文标签:“创新者”和“破坏者”:一个中国的两个互联网 |
上一篇: 网络营销: 电商网站生存七大黄金法则 下一篇: 如何击败那些大社交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