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称: 用户密码:
网站建设快速入口 | 宏蓝主页 | 加入收藏

广州网站建设|网站制作公司|网页设计论坛--广州宏蓝科技公司官方论坛互联网这事观点于斌:微博实名制任重而道远
    
 
于斌:微博实名制任重而道远
发起人:macroblue  回复数:0  浏览数:1249  最后更新:2011/12/23 10:29:05 by macroblue
分享到: 微信 更多

选择查看  帖子排序:
2011/12/23 10:29:05
macroblue





师长

角  色:版主
发 帖 数:8923
经 验 值:17676
注册时间:2009/7/23
联系 收藏 编辑 删除
于斌:微博实名制任重而道远
<div class=art_area>核心导读:关于互联网的实名制,在几年前互联网史的课上大家便有所讨论。时值韩国率先在世界上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国内对此的兴趣甚嚣尘上。</div><div class=art_content>

  关于互联网的实名制,在几年前互联网史的课上大家便有所讨论。时值韩国率先在世界上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国内对此的兴趣甚嚣尘上。


  讨论良久,观点趋于一致。首先,当时国内尚不具备实现网络实名制的技术基础;其次,即使推行,这种悖于“自由、平等、公开”之网络元精神的手段也未必行之有效。


  这几年,相关方面始终在进行网络实名制的尝试(君不见,越来越多的网站在注册账户时必须输入个人身份证),直到最近北京出台规章全面推行微博客的实名制化。可见,实现网络的实名制已有技术基础,只不过,暂且先对一种网络平台进行试验。

 


  政府推行网络实名制,虽然用于应对各平台的具体目的会有所不同,但仅从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便可知其用意:控制传播者这个信息传播的源头,以提高信源的可信度,更重要的,是增强舆论的控制力。


  自从互联网进入以博客,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弊端就突显在传播者素质的良莠不齐上。网络的匿名性,促使在其之上的信息发布相比于其他媒介更难及时跟进与控制。加之自媒体“人人都是传播者”的特性,使之一旦被缺乏道德自觉者利用,就会造成有损社会健康发展的传播效果。近几年各种所谓的毒草在博客泛滥便是例证。


  所以,作为社会的管理者,政府乐见一种有效的手段对网络加以控制:至今不对网站放开的新闻采访权是控制网络门户的手段,而实名制则用来控制博客等自媒体。两只手“齐抓共管”,从理论上就能最大限度的预防“毒草”的滋生。


  但是,也应该鲜明地看到“实名制”这只手的消极面。从2年前工信部推行“绿坝”软件的夭折,可以看到,民众已深知网络信息监管对声音自由表达的阻碍——今日可通过关键词过滤“毒草”的攻击,明日又可通过同样一套系统制止不利言论的发布,那么极力提倡的舆论监督谈何而来?


  制度的缺陷一旦被人为意志利用,其弊端就会无限扩大。实名制同样如此。在一个高度监管且法制还不完善的体系下,网络的虚拟、匿名性带来的一切好处——自由公开,不受制约的发表最真实的意见还能不能毫无阻碍地显现,就不可避免的被打上了问号。这也正是李希光、展江等传播学者极力反对实名制推行的原因。


  而事实上,网络实名制在控制信息方面也收效甚微。韩国在此已吃到了恶果。2011年7月,韩国SK通讯旗下的韩国三大门户网站之一Nate和社交网站“赛我网”遭到黑客攻击,约3500万名用户的信息外泄。其后,又连续发生数千万人次用户信息被盗的事件。在这些事件里,网络实名制反成了黑客盗取个人隐私的“帮手”。

 

  更糟的是,虽然实名制实施后,诽谤跟帖数量从13.9%减少到12.2%,减少了1.7个百分点。但网络论坛的平均参与者从2585人减少到737人。1.7个百分点换来的是理应最活跃交流平台参与人数的锐减。无论谁都知道这是得不偿失的结果。


  其实就像市场经济产生的问题更多地要靠市场自身来调节,产生于自媒体的垃圾信息也要靠传播者自身去清理。目前广泛施行于西方,在国内一些高校也已开始进行的媒介素养及传播伦理培训,便是从传播者自身出发,植根于信息传播的基本伦理,探求如何更好地利用媒介的过程。而关于媒介素养和传播伦理,又是一个需要长篇大论的问题。


  这条路虽然难走,但这才是标本兼治的途径。实名制即使如期推行了,但愿也只是权宜之计。


</div>

客服热线:020-85562980 客服邮箱:service@macroblue.net
联系地址:广州中山大道89号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天河软件园华景园区12-S05
版权所有 © 2003-2011    网站建设宏蓝科技Macroblue.NET